当前位置: 365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 学院要闻 > 正文

学院要闻

      编者按:羊城聚才,繁花竞妍。8月25日至28日,学校“凝聚人才向心力 踔厉奋发新征程”2023年高层次人才综合素质提升专题培训班在华南理工大学成功举办。学员论坛上,5名学员代表结合培训期间的所学所思所悟,围绕高水平理工大学建设需要,聚焦引才聚才育才成才,谈体会、提建议、表达了奋勇向前的信心决心,交流发言感悟真切,认识深刻,具有一定的学习借鉴意义。现将他们的发言集中刊发,以期对学校师生有所启发。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张文杰教授

    加强团队建设,赋能教学科研高质量发展

      “一点一滴都是磨练,听过学过都是收获。”非常感谢学校党委提供的学习机会,我有幸参加了学校“凝聚人才向心力 踔厉奋发新征程”2023年高层次人才综合素质提升专题培训班。

      培训班各位授课教师的精彩分享,我受益良多,让我对如何加强自身建设、推动新时代学校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有了更多的新思考。比如张振刚教授的“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的治学理念让我知道,作为一个学者,既要埋头看路,也要仰望星空,在科研工作中,要多为、要长行。

      谢笑珍研究员的报告,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科研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合作创新,合作的基础必须依靠稳定而有活力的团队架构。我2008年在熊本大学获博士学位并在国外工作2年后回国,到学校从事环境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这些年来,得益于学校各项人才政策的引导支持,我一直秉持团队作战、注重跨学科发展,认为只有优秀的科研团队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凝聚人才、使用人才”,正是得益于团队的共同体努力,我们首次在处理后的水体中发现“水中大熊猫”淡水桃花水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今后,我也将继续通过加强团队建设,用团队的力量来突破学科壁垒,实现大融合,力争在科学研究上取得原创性的突破。

      同时,通过培训,我深刻地认识到,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的作用,就要深入实际,了解国家战略需求,了解地方与企业实际需要,以解决国家及社会实际需求为目标,立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国际合作与独立自主开发相结合。一直以来,我们团队始终围绕国家的“双碳”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将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融合,首次提出了厌氧氨氧化耦合陶瓷平板膜处理污水新理论,形成了低能耗、高效、低碳的污水处理新工艺,并推动项目成果在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区、梧州神冠蛋白肠衣、中海石油等多个废水处理项目实现转化。未来,我将坚持“四个面向”,锚定国家发展战略,立足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际,把准企业生产需要脉络,拓展国际视野,不断向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推动更多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更大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课堂上,黄建榕教授建议我们要坚守师德师风,促进职业发展。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将始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发挥科研团队的育人作用,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科研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国家及企业需求为引擎”的理念,组建以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及青年教师为主体的科研团队,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增强学生科研素养,提升科研能力,调动科研热情,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短短几天的培训结束了,接下来我将以这次培训为契机,遵循“厚德笃学、惟实励新”校训,传承和弘扬“桂工精神”,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理工大学贡献力量!

    艺术学院 徐云教授

    怀感恩之心、聚知识之力、叩科技之门、育国家英才

      夏生万物,山有扶苏,八月夏秋之际,能够有幸参加学校“凝聚人才向心力、踔厉奋发新征程”高层次人才综合素质提升专题培训班,让我再次重温了华工求学的美好时光的同时提高思想认识,升华了爱校情怀,增强了综合素质。

      首先,感谢学校党委一直以来对人才的重视、关心和帮助,我们深知学校的发展与我们每个桂工人息息相关。正是有了学校党委对人才工作的坚强领导、营造良好的聚才爱才氛围和提供的事业发展平台,我们个人才能在365体育中国官方网站这片沃土上更好的成就个人的梦想和追求,助力学校的发展。我们当永怀感恩之心,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学校的发展,在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理工大学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再立新功。

      其次,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培训,但诸如华工张振刚教授提倡的科研需借助学科交叉,形成合力,需要创新,突破学科壁垒;谢笑珍博士从纵向历时性角度讲述了国家、教育、人才形成三大循环体系,引导我认真思索科研团队建设的底层逻辑;殷盼超教授分享的个人成长经历及其团队的发展历程等华工专家学者的高水平讲座,使我的眼界得到了开拓,知识得到了丰富,对将来如何通过团队建设、聚合知识的力量、产出更加优秀成果上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思考。

      最后,对于我们来说如何将此次学习成果更好地领悟吸收,研究转化,形成推动工作的新的力量尤为重要。当前科技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艺术设计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身为广西地方性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要立足区域,叩响新时代艺术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科技之门。要积极寻求学科交叉融合,与区域内民族学、民俗学和设计学研究专家形成合作团队,设立培训体系,采取课堂培训、自主在线学习、进驻企业参与内部技术平台交流与分享,激发团队成员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促进团队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要发挥企业优势,从保护与传承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入手,调查研究民族文化的传播力度和认同感,培养保护意识,创新非遗保护思维。要立足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发展民族非遗文化衍生的文创产品,促进资金支持,深化文创品牌,为民族非遗文化融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发展提供有效途径和发展战略。要紧扣学校特色优势,积极探索艺术设计的环保材料发展之路,挖掘广西艺术设计的环保材料,延长艺术设计产品生命周期。要以新科技赋能艺术教学,借助数字化与虚拟化,打造艺术+科技、工程等新教学模式;要坚守课程本位,“量课程之体,裁技术之衣”,提高教学效率。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凡是未来,皆有可期。”在未来的艺术教育生涯中,我将始终保持谦虚,努力学习,继续学习各种相关科艺与科技知识、持之以恒、不懈努力,扎实工作,如“蜡炬成灰、蚕丝方尽”,做一名对学生、学校、社会负责的教师,与全校教师一道用情用心用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于晓辉副研究员

    拓眼界  活思维  鼓足干劲求发展

      很高兴参加这次高层次人才综合素质提升专题培训班学习,下面我谈下个人学习的几点感想:

      这次培训我突出的感受可总结为一个“拓”字,即:思维拓展、眼界拓宽、思路拓新。比如:张振刚教授的报告让我认识到了数字化浪潮对我们现代社会及高等教育的影响。胡楠教授的报告让我思考了交叉研究的重要性。谢笑珍研究员的报告让我理解了有组织科研的内在逻辑。可以说这次培训为我开启了一场有强度、有温度、有深度的头脑风暴。

      在培训中我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在位善为”在桂工这片热土发光发热,为高水平理工大学建设贡献自己力量。我将思考总结为一个“活”字,具体来讲:思想活跃、气氛活泼、充满活力。在培训的报告中我能感到一种“打破条条框框、不墨守陈规”的激情,这也说明了人才发展的基础是活跃的思维。埋头苦干固然重要,而若不能抬头仰望星空,不能远眺找到方向,那么人才可以成为工匠却无法成为大师。高校教师科研教学压力巨大,保持活泼的工作和生活气氛意义重大。活泼源于热爱,我想绝大部分老师都对科研和教学充满热爱,只是我们一路走得太急太快,忘了为什么出发。所以,回归初心,重拾热爱,保持精神和身体的强健是确保个人持续发展的不二良方。这次培训班有几位专家已年近花甲,他们精神矍铄,思维活跃,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久违的活力,而这种活力源于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主动谋事作为,他们的“活力”感染着我,催人不断奋进前行。

      如何从这次学习中汲取养分并激励个人发展,是我思考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我将其总结为一个“合”字,具体来说:加强合作、团队合心、形成合力。在当今时代,离开了开放合作,一个人能力再强也不会取得大的进步。一是需要加强与学校各学院优秀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经验,创新工作机制,取长补短、合作共赢。二是需要拓宽校外合作平台,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交流,比如通过学校的漓江讲坛,让我有机会跟多位国内外专家建立了良好的联系。培训时,谢晓珍研究员强调“打造科研团队在有组织科研中的核心地位”,到校工作后,在钱凯教授的团队我也深刻体会到“团队凝聚力是打造科研团队的基础”, 个人发展离不开强大的助力,这种助力源来自朋友圈、来自团队、来自学校,有了助力就要求我们自身更加努力去消化和吸收,并将这些助力形成合力。

      演员有了舞台才可能成为明星。我来学校工作整一年,除了教学科研工作外,也承担了团队和学院安排的多项任务。回首一年,除了数不清的披星戴月的夜晚,还有干事业的成就感激励着我。感谢学校和学院对我的支持和认可,感谢人才办领导和老师的关心,我也希望学校能针对人才出台更多支持政策,我相信所有人才在桂工这个舞台都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上一条:解放思想开拓奋进 坚定信心勇毅前行 全面推进学校各项事业上台阶开新局——学校2023年改革发展研讨会顺利开幕

    下一条:一次“解惑解渴”之行,学员代表这样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