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365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 媒体桂工 > 正文

媒体桂工

    《中国教育报》刊载我院素质教育文稿

    我院于海平和徐建平两位老师撰写的通讯文稿——《拓展第二课堂 培养创新精神——桂林工学院素质教育侧记》,在《中国教育报》2004年12月2日第3版中刊出。全文如下: 

    拓展第二课堂 培养创新精神
    ——桂林工学院素质教育侧记 
    于海平 徐建平

    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一直是高等学校关注的重要课题。桂林工学院在几十年的办学实践中,致力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摸索,积极构筑平台,努力创新载体,形成了以大学生科技立项、科技竞赛等为主要内容的课外科技活动体系。

      准确定位。桂林工学院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一直有重视实践教学的传统,在所制订的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的实习实验学时数占教学计划总学时数四分之一以上;各本科专业的课程设计、各种实习基本上都在生产一线或实习基地进行;明确要求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要结合生产、科研任务分散进行。在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经常采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小专题研究、撰写小论文的方法,巩固并不断深化学生所学知识。

      构建机制。营造科技文化氛围,提高大学生科技意识。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课外活动,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桂林工学院制定的《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学生通过参加课外科技活动获得的成果可获取奖励学分,并纳入选修课程学分计算范畴,最高可获得10个学分的奖励,最低也有0.5个学分奖励。

    创新载体。学校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立项、科技作品竞赛等科技文化活动,开发大学生创新潜能;通过经常性地组织开展科普宣传、参观考察、专家报告、成果展览、经验交流等活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提高科技意识;通过倡导建设科技型社团,支持、鼓励学生开展自发性的科普宣传、教育与研究活动,吸纳更多的学生参与科技与创新活动。

      双向选择。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积极支持和参与,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学校实行课外科技活动导师制,通过双向选择,积极为各项目配备高水平的指导教师。该校博士生导师吴伯麟教授,经常牺牲休息时间积极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立项,吸纳优秀学生参加由他主持的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

    上一条:光明日报刊登我院打造《基础地质学》精品课程文章

    下一条:《广西日报》刊登我院评估消息